&esp;&esp;地图确实有些破旧,纸张泛黄,墨迹也有些模糊。
&esp;&esp;姜韶华细白的手指在地图上滑动,最后落在一处:“这里是广州,沿海有南海郡新会郡高粱郡。南海郡有码头有海商,我派人去一趟。”
&esp;&esp;郡主麾下有忠心的文臣武将,有实力有人手。要办这么一桩事,不算为难。
&esp;&esp;崔渡嗯一声。
&esp;&esp;姜韶华下定决心后,半刻没有拖延,亲自去开了书房的门:“银朱,荼白,你们两人立刻去请陈长史和冯长史过来,就说本郡主有要事相商。”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陈冯两位长史今晚各自喝了一些酒,正昏然欲睡,被郡主紧急相召,睡意顿时飞走大半。
&esp;&esp;两位长史各自出了院子,结伴而来。
&esp;&esp;进书房后,陈长史不动声色的瞥一眼和郡主独处的崔渡:“郡主召臣和冯长史前来,不知有何要紧事?”
&esp;&esp;姜韶华挑眉而笑:“是一桩事关新粮的大事!”
&esp;&esp;大梁以农耕为国本。百姓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。
&esp;&esp;新粮二字一入耳,陈长史和冯长史最后一点困意不翼而飞。
&esp;&esp;“崔渡,你来说。”
&esp;&esp;第173章 新粮(二)
&esp;&esp;一炷香后。
&esp;&esp;陈卓和冯文铭一同惊愕地睁大了眼,一左一右抓住崔渡的手:“崔公子说的是真的?”
&esp;&esp;“这世间,真有亩产二十石的粮食?”
&esp;&esp;这两位长史,都一把年岁了,力气倒是不小。
&esp;&esp;崔渡被捏得双腕疼,龇牙咧嘴地将手抽回来:“这两种粮食,都是海外传过来的,得先寻到粮种,我才能种得出来。”
&esp;&esp;培育试验,也得先有粮种。
&esp;&esp;素来冷静自持的陈长史,几乎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,立刻道:“哪里有粮种,立刻就派人去找。”
&esp;&esp;冯长史不假思索地接过话茬:“花再多银子也得买回来。”
&esp;&esp;“我也是这么打算的。”郡主终于张口了:“崔公子说,要派人去沿海的郡县去找。大梁沿海郡县不少,南海郡的码头是最大的。每年有许多海商从那里出海,回来的时候,会带回许多海外的好东西。”
&esp;&esp;“我要派一队人去南海郡,去寻新粮种。”
&esp;&esp;陈卓和冯文铭异口同声:“郡主英明!”
&esp;&esp;既然意见一致,接下来要商议的,就是该派谁去了。
&esp;&esp;“南海郡路途遥远,一来一回要几个月。王府属官各司其职,抽调谁去都不合适。”陈卓想了想道:“而且,路途奔波,十分辛苦。郡主从亲卫营里挑人去最合适。”
&esp;&esp;万一路上遇到什么土匪,亲卫们也有能耐自保。
&esp;&esp;姜韶华点头表示赞成:“我这就让人去请宋统领过来。”
&esp;&esp;一盏茶后,宋渊也进了书房。
&esp;&esp;崔渡嗓子还没彻底恢复,说话吃力,声音嘶哑难听。冯文铭主动张口,将事情始末道来。
&esp;&esp;宋渊立刻道:“郡主,这件事就由末将去。”
&esp;&esp;姜韶华心里也属意宋渊。一来,此事要交给信得过的人。二来,宋渊性子稳重当差干练,王府里没人比他更合适。
&esp;&esp;“好,此事就交给宋统领。”姜韶华定定心神,张口安排:“宋统领从王府里带二十个亲卫,再去亲卫营点一百人。每人三马,多带些干粮,银子也带足了。”
&esp;&esp;“时间就以四个月为限。不管能不能买到新粮种,四个月时间一到,就得启程回来。”
&esp;&esp;宋渊拱手领命。
&esp;&esp;崔渡根本不用人吩咐,已经找了个地方坐下,专注地画图纸去了。
&esp;&esp;红薯和玉米的特征都很明显。崔渡一连画了十份才停手。正好,郡主和陈长史等人也商议得差不多了。
&esp;&esp;宋渊接过厚厚的一摞图纸,深深看崔渡一眼:“崔渡,此事若成了,你就是南阳王府第一功臣!”
&esp;&esp;崔渡不太习惯这样的盛赞,挠挠头:“舅舅可别这么说,我领郡主的俸禄,为郡主分忧是应该的。”
&
精彩书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