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这两样东西叫什么,于是指给他看,开口道:“这个我称作红薯,这个称作玉米。”
郑王连忙点头,开口道:“从江东送来的东西,红薯差不多有十个,玉米七八根,不过这一路漂洋过海,不少已经坏了,这两个是儿臣从里头捡出来,比较完好的。”
皇帝点头,低头把玉米粒给徒手搓了下来,自己留了十来粒,剩下的交给郑王,开口说道:“一会儿,你送农事院去,跟他们说,这是从海外来的种子,让他们务必保存好,明年春天,种在农事院的田里。”
郑王点头,问道:“那红薯呢?”
“这一颗我留着。”
皇帝默默说道:“你那里剩下的,也送农事院去,让他们明年春天播种,跟他们说,其中一半选有芽头的部分,切块茎播种,另一半直接埋进土里。”
“等长出来藤蔓了,藤蔓可以剪断,再埋进土里,也可以成活。”
郑王用心记下来,然后看着李云,有些好奇:“这些父皇是怎么知道的?”
李皇帝的目光看向殿外,似乎想起了一段遥远的记忆,他出神了许久,才默默说道:“我种过。”
这个回答,让郑王有些摸不着头脑,不过李云也没有指望着他能够理解自己说的话,只是淡淡的说道:“你去办吧,记得派人去问清楚,有没有把棉花种子带回来,那个东西,也很要紧。”
郑王先是点头,问道:“父皇,这棉花有什么用?”
“对于达官贵人,未必有什么大用,但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,就有莫大用处了。”
皇帝笑着说道:“到时候,江东一带的纺织工场,织出来的东西,就不一定都是绫罗绸缎了。”
郑王明白了过来:“看来,是可以产出织物。”
皇帝看了他一眼,默默说道:“好了,等见到了实物,你自然就明白了,这事情万分要紧,相比较来说,咱们家那些买卖,这个事更要紧一些。”
郑王深深低头:“儿臣明白了,今年年底或者明年过完年,儿臣亲去一趟江东,看一看具体的情况,再把朝廷派人出海的事情定下来。”
“好。”
皇帝笑着说道:“等你要出门的时候,来见我,我给你诏令。”
郑王低头应是,然后毕恭毕敬的退了下去。
他离开之后,甘露殿就只剩下了皇帝一个人,皇帝没有去看红薯,只是把几粒玉米粒放在手里,打量着出神。
这些玉米,是没有经过现代育种的,不管是颗粒饱满度,还是单棒数量,都远不如另外一个世界里他见过的玉米。
但即便如此,这也是极其宝贵的东西了。
因为农事院,就可以进行人工育种。
只要把一代代选育,把饱满的籽粒留下来,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而即便是李云手里的这些,也一定经过那片大陆上的土著育种过了,否则单纯野生的,会更加稀疏不堪。
看了一会儿之后,他才把这些种子仔细的放在了架子上的一枚玉瓶里,然后看向红薯。
又是一阵出神。
他心里很清楚,这两样东西,大概率都不会成为富人家的主食,毕竟各方各面的确差了些,但是关键时候,却可能能够填饱穷人的肚子。
这跟棉花是一个道理。
穷人家绝穿不起蚕丝织就的华贵衣裳,但是如果有朝一日,棉花能够大规模耕种,穷苦百姓们,就多了一个有可能能够买得起的棉衣。
想到这里,李皇帝眯了眯眼睛。
开国以来,因为没有什么外敌的侵扰,他的水师发展一度是停滞状态。
不过,这几年因为江东新政,沿海的船坞造大船的本事却是长进了不少,现在的皇帝陛下,生出了一些别的念头。
或许…可以对外扩张,然后在征服的土地上,大规模种植棉花…
比如说东洋小岛,以及整个南洋。
想到这里,皇帝陛下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一段时间以来,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,尤其是辽东道,陇右道相继建立之后,很多事情顺风顺水,他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。
如今,终于又有事情,值得他去上心。
如果要进行下一轮扩张,他跟秦王之间的关系,说不定还可以缓解缓解,毕竟秦王那个性格,在本土不是什么好事,但是如果要是主持对外扩张,则非要狠戾一些的性子不可。
这样的事情,婆妈圣母的人可干不来。
一时间,皇帝陛下神游天外,想到妙处,还会莫名的“呵呵”几声,让甘露殿伺候的宫人,都不敢靠近。
等皇帝回过神来,已经是许久之后的事情了,他低头看了看盒子里的红薯,突然想到了一件事。
这玉米跟红薯的样本,自家那个三儿子,拿到手恐怕不是几天的事情。
因为没道理这么巧,他刚回洛阳几天,东西就正好送到了。
大概率是早已经拿到手,但是却没有给太子看,
精彩书屋